移动互联网营销的“三道五术”
一.先谈“3道”
三“道”:指的是战略层面(顶层设计)的三个核心关键点:1.对核心群体心理的终极理解;2.去合理化;3.品牌人格化
1.对核心群体心理的终极理解:你的目标群体的人群特征(性别,地区,收入,职业......)你知道是什么吗?他们的典型画像是什么你知道吗?他们的品牌接触点在哪里你知道吗?他们最爱什么你知道吗?他们最怕什么你知道吗?
2.去合理化:在互联网时代,一切合情合理的事物都很难吸引注意力。比如我前几天才去了丽江,丽江的手鼓店的推销方式就是一个穿民族服装的姑娘在店里面打鼓,这实在太正常了;
两年过去了,很多想法也比以前更成熟,更新和简化一下自己的想法吧,以下是移动互联网玩法的几个关键点,摘自我的另一个回答:为什么老板多数是销售出身,而不是市场出身?
1.从产品上做营销
包含两个意思:一是产品质量要过硬,二是从产品上考虑做传播。
2.要“运营式营销”,不要“推广式营销”
什么叫“运营式营销”,就是把手上的用户都维护好,运营好。什么叫“推广式营销”,就是花很大力气,大张旗鼓的四处拉用户。我建议在初期,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前者。1000个高忠诚度用户的价值是大于一百万个低忠诚度用户。只要维护好初期的用户,跟他们做好沟通,建立好相应的客服体系和反馈机制,做好产品迭代,优化好产品体验,你的传播是自然而然的。真正好的踏实的营销思路恰恰是去营销化的。(这种辩证统一、高屋建瓴的话也只有吴寒笛可爱多说得出来)
3.做好基本渠道
初创公司做好一两个带量的基本渠道就行了。
还是以app推广举例,在初期,能做好应用市场的推广就很不错了。该刷量刷量,该换量换量,该做好应用市场的合作和维护就尽量去做。别一天惦记着论坛推广、新媒体传播、线下地推。先把自己应用市场的推广做好,再考虑其他。
移动互联网营销的概念确实很宽,回答的难度比较大,我简单说一下大致几个比较流行的营销渠道吧:
1、app手机厂家预装,这渠道的实际效果是有保证的,但是,这也要花钱的。现在所有厂家的预装都是要费用的,该部门也是有业绩指标的。厂家那边按照一款手机出货多少像app提供商要钱,比如前两年一款手机预装的价格是单价5毛一台,假如手机厂家说这款手机出货100万,那app提供商要按照合同付给手机厂家50万的。问题核心是厂家说的出货量有时候他们自己都不知道,这里面就存在漫天要价,就地还钱的问题了。
2、刷机渠道。现在中国市场出现了刷机的中间商,也就是在渠道上把厂家出来的手机给重装一系统,安装上自己的应用,这种刷机商目前可能有几十家公司在做,做的比较大的手机厂家有鼎开等几家公司,这几家公司每天刷机量能到8万台左右。该种广告最大优点是数据靠谱,他们按照到达率结算。所谓到达率就是他们刷的一台手机假如开机rom激活一小时以上,就算一个到达,该结算方式不管用户是否点开app,app提供商都得给费用。目前一个到达大致是6-8毛钱。该种渠道费用比较贵,一般都是比较的几家公司使用,主要也是百度、腾讯、联想和金山等。
3、线上应用商城渠道。目前线上商城在中国也有几十家在做,比如91助手,腾讯的手机助手,360的手机助手等,上面三家的关键位置的效果还行,但是费用也很可观。而其他的二线或三线线上渠道还是忘了的好,实际效果确实太差。
4、手机广告渠道。在其他app放广告的行为,目前来看这种方式的点开率不足百分之一,纯是浪费广告费的行为。
5、微信渠道。微信的营销渠道目前是比较热,有很多牛人说自己有几十万粉丝,然后每人贡献10元钱,几天收入几百万等等。我觉得这种故事大家可以听听,实际上这种事情的真实性值得质疑的。我觉得微博上大家关注一些牛人,希望看到牛人发表的免费文章,增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,这种行为非常正常。但是,有多少人通过微信付费方式来学习这些牛人的知识技能,确实有的商榷。假如公司或个人能把微信的纯粉丝做到几十万级别,可能推广效果还是有一定的吧。 |